江南JNSport体育

湖镇镇塘下村茂兴书院遗址守护红色根脉

2025-08-26 08:01

  惠州博罗湖镇镇塘下村,这座坐落于象头山山脉、紧邻响水河的古村落,在400余载的岁月中,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昔日依托水路商贸繁华,塘下村鼎盛时期超过12座祠堂见证宗族荣光。如今,黄氏总祠九如堂正启动“修旧如旧”重建工程,引人关注。

  这片土地上,红色革命印记同样深刻:1939年5月,博罗县第一任县委在塘下村正式成立,县委机关设在茂兴书院,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时光流转,这座承载红色历史的书院遗址已残破冷清,仅存纪念碑无声矗立,但族人正呼吁加大保护力度,盼望革命记忆与宗族文脉在古村振兴同延续。

  从惠州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穿过葱郁的稻田与林木,便抵达了博罗县湖镇镇塘下村。广梅公路穿村而过,将古村与外界紧密相连。难得的是,塘下村交通便利的背后藏着古朴和厚重——树木繁茂间,耕田错落;绿树掩映间,祠堂林立。

  “全村人都姓黄,是千九郎公的后人。”塘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剑洪介绍,塘下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600余人,他们或外出务工,或留守务农,日子过得安稳自在。

  回溯到4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垦的沃土。据村里老人说,博罗响水黄氏始祖黄千九郎曾定居于新作塘西亚村,以农耕为业。一年,他在周边放鸭时,鸭子却无意间一路向西漫游,最终停留在如今塘下村所在的区域。千九郎追寻至此,发现这片 “宝地”:地势开阔、溪流环绕、土壤肥沃,背靠山林的格局兼具宜居与农耕优势。

  更奇妙的是,鸭子似乎也对这片土地格外留恋,不肯再随他返回。千九郎认为这是“天意指引”,便下定决心带着家人在此开垦荒地、搭建屋舍,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塘下村黄氏家族的开端。

  黄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的家族体系。随后数百年间,后裔分散至老屋、杉子伙、老草塘、大丰(四角楼)、大坑、何径等村落,“每年清明、重阳,各地族人自发组织祭祖活动,血脉的纽带从未断裂。”黄剑洪说。

  临水而居的塘下村,自古便透着富庶气息。村民借响水河之便发展水路贸易,响水码头商船往来不息,运销生活用品、建材与农产品,积累的财富化作了村里一座座青砖黛瓦。为了抵御土匪,旧时房屋前后多设置枪眼与瞭望孔,甚至筑炮楼守护,足见当年的殷实。

  黄氏祠堂更是家族兴衰变迁的见证者。千九郎定居塘下村后,建立了九如堂。九如堂作为塘下黄氏总祠堂已近400年,是全族的核心祭祀场所;随后,金公祠、茂才祠、益三祠等相继落成,鼎盛时期村内祠堂超过12座,飞檐斗拱间尽显族运昌隆。

  昔日的塘下村,既是区域商贸枢纽,又是文化交流中心。在七旬老人黄业宁的记忆里,最热闹的莫过于正月十五的庙会,那是周围片区一大盛事:“横坑庙前空出十几亩,戏台高搭,骏马巡游,唱粤剧的、耍杂耍的、卖小吃的,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热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份繁华才因人口流动渐趋平淡。

  如今,村里的稻田依旧连片,玉米、花生、冬瓜等作物随季节变换色彩,家家户户院角的鸡犬相闻,勾勒出一幅平淡惬意的农耕图景。

  近日的塘下村,九如堂前机器轰鸣,这座承载着黄氏宗族记忆的砖瓦房结构老祠堂,正启动重建工作。

  在黄剑洪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村落腹地看到,九如堂、金公祠、茂才祠三座祠堂比肩而立,采用砖瓦结构。大门的石阶和地面,均以厚重的花岗岩石板铺就。

  进入九如堂,抬头便可见梁枋间的壁画。尽管色彩有些褪色,但依旧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生动的花鸟跃然于画中,黄羽禽鸟栖息于枝蔓之间,花瓣与叶片的纹理隐约可见;苍劲树木枝干曲折伸展,更添古朴韵味;还有书法题字,墨色深浅相间,与图画和谐相融。壁画虽有脱落,却是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细节间依稀可见昔日辉煌。

  尽管如此,连片的祠堂群仍难掩岁月痕迹,不少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墙角砖石松动,杂草从裂缝中钻出。“祠堂在上世纪80年代、2013年都经历过修补,但资金不足,没能彻底修缮,村民们有心无力。”黄剑洪望着斑驳的墙体感慨,昔日12座祠堂现存8座,且大多较为残破。直到今年8月,九如堂才迎来了原址重建,将按照 “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祠堂原貌,预计两年完工。

  与九如堂的热闹施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竹园头小组的茂兴书院遗址的冷清。沿着蜿蜒村道前行,昔日书院已无迹可寻,唯有一座花岗石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空地中央——碑座长1.3米、宽0.9米,高2.6米,碑身上刻着 “抗战时期首届博罗县委机关驻地遗址——响水塘下村”的字样。该纪念碑是2008年由博罗县人民政府建立,无声诉说这里的红色故事。

  时间拨回1939年,东江特委派李健行到博罗组建博罗机关委员会,5月中旬,博罗县委员会成立,由李健行、麦任、刘汝琛、刘融、胡展光、杨德元、杨凡组成,李健行为书记,麦任为组织部长,刘汝琛为宣传部长,刘融为统战部长,胡展光为武装部长,杨德元为青年部长,县委机关设在茂兴书院。

  “这里背靠山林,又有黄氏家族无偿支持,便于隐蔽转移,是开展革命的绝佳场所!”黄剑洪指着远处一空地,“以前遇到扫荡,同志们就将革命资料藏在那口井里,然后躲进沙楞坑山里,好几次都化险为夷。”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茂兴书院成了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安全据点。

  据史料记载,博罗县委成立后,根据广东省委和东江特委关于大量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作出了以博罗县城为重点,面向广大工农群众,从城市转向农村,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党员的部署,采取公开合法的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物色、培养党员,发展党员,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先后吸收韩继元、韩景星、林道行等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农民加入中国,使博罗县委党江南JN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先后建立了2个区委、1个中心支部,6个支部,2个党小组党员100多人。

  这座红色遗址本身也是塘下村的繁华见证。清中期,富商黄茂兴建立了茂兴书院,占地面积约为13亩,既是私塾供家族子弟读书,也承担清末乡村启蒙功能,距今已有200—300年历史。1949年后,茂兴书院延续基础教育功能,“村里60岁以上老人几乎都曾在此求学,后被整体拆除,材料用于建设塘下小学”。

  “村里经济薄弱,重建困难。”黄剑洪坦言,族人迫切希望能加大保护力度,对茂兴书院整体修缮,重现当年书院原貌。同时,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让这座革命遗址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历史的厚度滋养着文化的活力,塘下村的民俗风情同样熠熠生辉。“咚 、咚 、咚,咚咚咚……”每年农历正月初七,震耳欲聋的鼓声总会响彻村落——这是塘下村一年一度的“接灯”仪式。

  是日,来自不同村(小组)的十多支“接灯”队伍聚集一堂,村民们肩扛姓氏大旗,精神抖擞,身着统一服装。队伍中有人手持寓意深远的吉祥物:芹菜(寓意勤劳)、蒜苗(代表精明)、生菜(象征生财)、甘蔗(期盼生活甜蜜节节高),以及其他上灯所用祭品。浩浩荡荡的队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村民手持鼓棒,铿锵有力地敲击着大鼓,雄浑激昂的鼓声此起彼伏,在空中久久回荡,场面极为壮观。一支支气势磅礴的队伍沿着乡村小路缓缓前行,巡游到祠堂上灯,祈愿吉祥如意。

  在每一年的“接灯”队伍中,塘下村大鼓队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今年参与人数已近1000人。村民组成鼓队,浩浩荡荡,足有200多米长。其中有150多名打锣手,百斤重的大鼓,由20余名鼓手“接力”敲打。鼓手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个个鼓手无不倾尽全力,挥臂击鼓,气势磅礴。

  值得一提的是,塘下村还是湖镇镇拥有大鼓数量最多的村,有10个村民小组各自拥有一面大鼓。据介绍,一直以来,塘下村的村民都有击打大鼓的习俗,村里有一面大铜锣,还是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村里的10面大鼓中,不少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制作。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感染,加入打鼓传承的行列。

  数百年来,湖镇大鼓不仅擂响了乡亲们对家族繁衍壮大、人丁兴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也是塘下村民团结齐心、乡风和睦的生动体现。

  “敬老助学”活动同样彰显着塘下村的和谐乡风。自2010年起,村里连续16年都在九如堂举办“敬老助学”活动,从未中断。每年,在外发展的本地贤达纷纷自发筹集资金,为考上研究生和本科的学子发放2000元奖学金,为8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300元慰问金。“钱不多,但情意重!”黄剑洪感叹道。这一活动既是对“循良世泽,孝友家风”祖训的践行,也凝聚着贤达对家乡的反哺与传统美德的弘扬。

  塘下村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以往,对于塘下村人而言,宗族的历史曾一度只存在于老人口中的讲述片段。由于历史原因,村里的族谱等文字记载早已遗失,黄氏族人的迁徙脉络、祖训家规全靠口口相传。“水有源才育生命,树有根才得繁茂。”67岁的黄辉坚对此深有感触,完善族谱也成为他最大的心愿。为此,两年前,他牵头组织编撰族谱《江夏九如堂思源本》,走村串户收集口述史料,翻阅地方志书考证渊源,只为让家族历史有据可依。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