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11:00
央视网消息 近期,一支来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本硕博学生组成的“海上森林”社会实践队,奔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区),开展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深度调研,用专业知识与青年智慧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保护路径。
一个月来,厦门大学“海上森林”社会实践队走访了20多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周边村落,采集土样、水样和植被标本,访谈护林员、村干部和养殖户,看到不同地区生态恢复的生动画面,详细记录下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最新实践,深入了解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平衡中的现实困境和基层智慧,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
实践队还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领略到一线同行正在研发的红树林保护“黑科技”:通量塔、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水闸、AI诊断技术、“跑道养殖”、林贝蟹海水生物净化系统……在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交织中,探索红树林与人类的自适应机制。
实践期间,正值第十个“世界红树林日”。实践队在各地社区、公园、青少年宫开展科普公益课堂、“写给十年后的红树林”心愿征集、“我与红树林的故事”口述记录等活动,播撒绿色的希望种子。公众参与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这片“海上森林”生生不息的力量。
跨越5省3000余公里行程,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野外考察、深度访谈等途径,共收集了500余份高质量问卷,获得超1500分钟原始访谈记录、3000余条一手影像资料。他们以扎根式的足迹勾勒出中国红树林保护的立体图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在行走中运用所学,输出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科普教育体系、社区共治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初步政策建议。
团队指导老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团委副书记黄怡平介绍道,“厦门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的带领下,深耕红树林保护研究已有四十余年。今天,新时代的‘根系’青年们正走着前辈的路,脚踩泥泞,扎根滩涂,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
据悉,参加此次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研的实践队师生共有36人,涵盖专业指导老师、实践带队老师及生态学、环境管理、社会学等学科本硕博学生。后续,实践队将全面梳理调研过程中获取的一手资料,形成《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查研究报告》,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奋斗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生态答案”。